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在行动 ----科技支撑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发布时间:2022-02-1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当代及人类未来福祉,对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召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亦将迈入实现全球目标的“行动十年”,我们站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才能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才能更好地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

一、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及成效

云南省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COP15在昆明的召开, 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取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认可,又显示了云南省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我省把保护好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多项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2019年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20年发布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经过多年努力,云南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85%的重要物种得以保护。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基因库等在内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驯化天麻、灯盏花等20余个药用植物品种,引种了以南药为代表的多种药用植物。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丽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个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先后建立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云南自然保护区、云南植物标本等一批数据库,组织实施生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保存、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近700项,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有力支撑。

云南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合理开展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大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基地,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岭村赢得了“中国社区共管第一村”“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成为助推云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

二、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和威胁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GDP的一半以上(约合44万亿美元)部分或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贡献。全球有40亿人主要依靠天然药物治疗疾病,在贫困人口中,至少有70%的人通过农业、渔业、林业等依赖自然资源的活动维持生计。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还可以帮助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4月提交的报告指出,到2020年,20个“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仅有4个目标部分取得了进展,大多数目标无法实现。新冠疫情再次证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健康的基柱,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显得更加紧迫。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作。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挑战,形势不容乐观。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我国有3800多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清单,脊椎动物濒危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较大,虽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不能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需求,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还需要更深入、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已使许多物种生存受到威胁,急需对国内生物资源现状进一步调查,为后续评估、预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一些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跟不上当前保护工作需求,若干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本底数据不清,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尚显不足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的物种识别技术、生物多样性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我省一些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生物多样性脆弱性较为突出。目前我省原始天然林面积减少,部分高山草甸不同程度退化。自然湿地的占用和垦殖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28%的湿地外来生物入侵严重,25%的湿地污染威胁加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尚未得到有效减缓;3625种生物物种处于受威胁状态,其中云南特有种891种。就地保护体系不完善,存在保护空缺,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低下,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欠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珍稀濒危、关键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尚未得到有效保护,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丧失与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

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虽然取得长足的进展,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乡村振兴、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的同时,面临着支撑发展的环境承载力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保护与消除贫困的矛盾突出等多重威胁。特别是在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战略部署,我国继续坚持绿色复苏、绿色转型的发展道路,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形势下,我省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等目标的实现,对我省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科技支撑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建议

(一)科学开展生态系统评估,同步推进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

生态系统评估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为进一步加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四五”需尽快建立科学可行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定期评估工作,以及时掌握全省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生态环境变化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对策与建议。同时同步推进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尽管目前我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但尚无比较完善的调查数据资料。系统地开展动物、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等物种生物学研究,进行鸟类等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重点对生物的物种数量、分布范围、行为动态以及生态习性、变化规律等进行长期观察,有利于实时掌握基本数据,为科学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申报建设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加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因素。《生物多样性公约》虽关注了遗传资源的分享,但主要是农作物和畜牧物种,缺少对野生生物的遗传资源的关注。因此,需要加强野生动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工作,而建设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库是一个重要路径。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建设野生动物资源库,特别是遗传资源库。中科院在昆明建立了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第二大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发掘等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鉴于我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已有建设“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与条件,建议我省积极向国家争取投资建设“中国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以收集保藏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的遗传资源,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保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源支撑,助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三)强化野外台站建设,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我省建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家,省级站18家,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态示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应围绕我省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各类生物多样性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的建设和支持,拓宽生物多样性科学观测研究网络。通过整合多学科力量,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开展濒危物种与栖息地,以及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研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配套基础设施,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台站等技术手段,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支撑生态监管与风险预警和防控。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示范省建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既要减低碳排,也要提高碳汇水平,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碳固定、碳吸收的技术水平。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都需要把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内容。在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工程中,也要把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作为重要内容。为全面协调碳达峰碳中和与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风险及对策研究,评估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效益,构建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清单等。应基于全生命周期角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活动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技术规范,系统开展光伏发电等碳减排工程措施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基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规划布局未来碳减排的措施。开展碳减排工程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等影响评估与监管等。

(五)组织开展联合科考,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热点集中分布于边境地区,许多珍稀濒危动物跨境而居,积极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合作基础,与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组织开展联合科考,加强跨国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以技术合作为先导,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提高合作层次,促进我省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此外,跨境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区又是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可因地制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项目以及试点建设,从替代种植、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与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方面推动改善部分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六)以COP15、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COP15的召开,将使昆明、云南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即将落成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将集中向世界展示我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采取的行动和推进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也将成为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借此良机,我们应进一步创新科普传播形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使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此外,“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科普基地建设,以科普基地创建为载体,创新科普传播形式,广泛传播普及生物多样性、绿色发展相关知识,加大对绿色科技成果的展示与传播,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我省筑牢西南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完成于2021730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