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省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健康产业迎来新的使命和最好的发展机遇。纵观全国,云南是发展大健康产业条件最好的省份(区域),有望在全国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旗帜。建议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我省谱新篇走新路的战略举措,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聚焦关键要素、开展先行先试、优化营商环境,树起“大健康”旗帜,擦亮“大健康”牌子,有力推动云南产业强省建设。
一、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我省大健康产业产值持续增长,特色优势领域逐步凸显,健康服务业领域持续延伸和拓展,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是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种植面积超900万亩,三七、重楼、石斛、砂仁、木香等15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146万亩,其中获绿色认证基地2.2万亩、有机认证基地12.6万亩。2020年,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实现营业收入516.11亿元;建有60个“云药之乡”、103个“定制药园”;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等6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二是生物医药制造业初具规模。2020年,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595.92亿元,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达163户,白药集团、昆药集团、沃森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制品制造业成为云南大健康产业增长最快的亮点板块,疫苗批签发量全国第一、货值全国第二;云南白药膏、薇诺娜医用护肤品等医药保健和天然日化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是健康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中医治疗艾滋病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远程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基因检测、干细胞诊疗服务快速发展,中医治疗与中药(民族药)、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保健养生服务业在国内异军突起,华大基因、美年大健康等一批健康服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亟待破局
我省大健康产业在气候、资源、区位环境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但起步晚,外部竞争激烈,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产业融合度低。医药、医疗产业与养生、保健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缺乏场景开发和业态创新,需要加快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二是企业小、散、弱。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研发投入不足、市场开拓不够,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不多,产品和品牌竞争力不强。
三是政策环境不优。现有大健康产业政策吸引力不够,优质企业引进困难,高端创新人才留不住,缺乏支持力度大、具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
四是外部竞争加剧。国内健康产业发展迅猛,优质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竞争激烈,而我省健康需求挖掘不够面临潜在消费市场打不开的挑战。
三、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举措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加快产业崛起,在全国形成影响力。
(一)明确发展重点,加快打造“医、药、养、食、健、游”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大健康产业涉及细分领域多、产业链覆盖面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明确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一是做大做强以中药(民族药)和生物技术药为重点的“云药”产业。做优现代中药(民族药)品质,加快中药材良种繁育研究、中药大品种和独家品种二次开发。充分挖掘民族药资源,结合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等前沿技术创新药物研发,加强对药材深加工、中药有效单体成份研究,发展有效单体成分新药。扩大提升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产能和技术水平,支持联合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疫苗国际化注册和WHO预认证;支持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研发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打通从药物前期研究、成药性研究、临床研究再到新药研制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云药”产业。
二是加快推动从诊断、治疗到康复、养生养老深度融合的医疗健康产业。在技术、设备、理念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云南省医疗系统的整体水平。加快发展基因检测、干细胞诊疗、中医(民族医)特色诊疗服务机构。按规定实施医疗技术准入,支持具有资质的干细胞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临床试验和转化应用研究。建设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养老院、疗养院,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药诊室或中医馆,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医疗、护理、养生、康复服务。支持老年产品、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推动医疗与旅游融合,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产业。
三是做精做优满足不同人群需要、不同消费层次的健康保健品产业。大力发展以天然提取物为基础的优质健康产品、药食同源特色保健品,片剂、胶囊、口服制剂等不同剂型的日用品、特膳食品,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养护皮肤等功能的系列保健食品和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各类药膳、药酒、药茶等健康产品,适用于外科、肾内科、肿瘤科、儿科和老年康复科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全方位提升大健康品牌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聚焦关键要素,大力实施大健康产业升级行动。
围绕“补短板、破瓶颈、育精品”进行重点布局,加速优质资源聚集,努力实现“量”“质”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培引工程。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带动示范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围绕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聚合优化发展。继续采取“一企一策”方案,进一步支持白药集团、昆药集团、沃森生物、贝泰妮等再迈新台阶。在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领域,瞄准国际500强、生物医药国内100强、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引进力度。在中药(民族药)、生物技术药、健康产品领域,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本土企业。
二是实施拳头产品打造工程。支持创建“名、精、优、新”大健康产品品牌,开发一批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大健康产业拳头产品。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原料优势,围绕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独家品种、天麻、石斛、微藻等系列大品种,开发一批中药配方颗粒、医疗机构制剂等“云药”拳头产品,争取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强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和安全性研究,开发一批提取物、保健食品、功能化妆品等优质品牌产品。在传统疫苗、新型疫苗、动物疫苗方面,形成一批签批发量大、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
三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引工程。加强对省内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促进省内医院与全世界知名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支持境外医技、医护人才来滇执业,加紧制定实施编制外紧缺高级专业人才、三医(医疗、医学、医药)高技能人才发展相关政策,加快高层次医学科研人才、高端养老护理人才、健康经营管理人才等大健康产业人才的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开展先行先试,争取民族药审批和生物治疗试点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争在大健康产业优势领域改革发展中率先取得新突破,为全国做出示范和样板,提升云南“大健康”影响力和显示度。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民族药审批权下放试点政策支持。考虑到民族药的独特性,现有的新药审评体系很大程度上无法将民族医药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和精华展现出来。建议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疗效确切、安全、质量可控的民族药放宽新药审批的限制条件,将我省作为试点地区,把民族药审批权下放给部分民族自治州(市、县)政府职能部门,经审批的民族药应允许在部分民族自治州(市、县)内流通,要在国内市场流通的,才需报国家局批准。鼓励民族自治地区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出台促进民族医药发展的地方法规。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昆明国家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开展生物治疗试点。支持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再生医学、肿瘤免疫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示范应用,建立项目备案绿色通道,并给予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示范区内具备资质的临床医院与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建设个体化细胞治疗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建立干细胞产品快速审查通道,对国外上市的干细胞产品经快速审查批准后可先行开展临床研究。
(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我省大健康产业顺时顺势加速崛起
一是研究制定大健康产业规划政策。建议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对大健康产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重点工作、支撑条件、政策措施等作出具体安排和责任分工。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突出财税、金融、用地等要素保障,在市场准入、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发布大健康产业发展机会清单。聚焦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紧扣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健康产品创新、健康应用新场景,面向全球适时发布一批产业发展机会清单,为产业技术发展、产品研发、健康服务提供场景,创造投资机会,推动大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是健全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大健康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重点企业运营和重大项目建设督导服务机制,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大健康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开展大健康产业核算工作,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监测分析与评价,形成大健康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四是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以“健康云南”为引领,超前考虑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大健康”理念、开展“大健康”教育、提升“大健康”服务,为发展大健康产业打牢社会基础。精心策划组办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型研讨会、论坛,大手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博览会和昆明大健康国际论坛影响力。加强对云南康养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在重点新闻媒体和门户网站上宣传推介,迅速提升“大健康”名气、打响“大健康”品牌。
(本文完成于2021年9月7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