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云南作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欠发达省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科技事业历经奠基期、改革发展期、创新驱动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蜕变,一路收获,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云南科技人奋进逐梦,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规律性认识,在创新大道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在科技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创新发展理念深植人心,云岭大地绽放科技之光。
70年征程,70载辉煌。建国以来,科技自身建设日益增强。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省科技财政投入从1957年的22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6.14亿元;创新队伍初具规模,科技人员从不足2万人发展到当前突破300万人,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顶尖科学家,形成了一批有历史积淀和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体制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化,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我省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主体从1949年仅有4家科研机构,发展到拥有一批科技园区基地、几十所高等学校、上百家科研院所和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科技成果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科技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由弱到强,作用日益凸显。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烟草、生物、矿产、电力、旅游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10;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4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3;云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53%。科技服务民生由浅入深,在解决衣食住行、提高健康水平、治理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安全、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70年来,云南科技事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正向着科技创新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迈入科技创新新时代新征程。
一、从无到有,奠定科技事业发展根基
新中国诞生之初,云南的科技事业一穷二白。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云南积极响应,建立了一批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科技力量不断积蓄,为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建国之初,云南科技体系建设白手起家。1958—1959年,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编制了首个科技发展规划——《云南省科学研究初步规划(1958—1962年)》,召开了第一届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全省科技工作步入正轨。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天文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等中科院下属、中央直属科研机构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一大批省级科研机构相继成立。至“文革”前,全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数量逐步增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不足2万人增加到近16万人。
(二)科技成果崭露头角
在国家的重点布局下,云南涌现出一批特色领域科技成果,燃起星星之火。工业领域,1954年,昆明机床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规格最大、结构最复杂的T68卧式镗床,此后,T4128、T42100坐标镗床、XB4450立体点动仿形铣床,以及GGB-1光波比长仪、THK4680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机床及检测原件相继问世,云南机床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农业领域,1969—1976年,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教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滇Ⅰ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自主选育的“滇榆1号”创造了当时粳型水稻连片种植的世界最高产量;橡胶抗寒育种和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突破国际公认的橡胶树种植纬度禁区。社会发展领域,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从黄花蒿中提取出大量结晶(后来定名青蒿素),1978年,以青蒿素为原料的半合成新药蒿甲醚正式上市,时至今日,复方蒿甲醚系列药剂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抗疟药。
二、励精图治,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序曲,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云南科技事业从全面恢复,到“科教兴滇”,再到建设创新型云南,进入了全面改革发展期。科技体制改革大幕拉开,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科技规划陆续出台
改革开放后,按照国家方针政策,我省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1977年,省科委编制《云南省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纲要(1978—1985)》,明确了“使科学研究工作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的指导思想;1986年,编制完成《云南省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强调了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2006年,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期间,相继制定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六五”规划和十年设想》等8个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不同时期云南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2008年起,实施了两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省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二)科技计划有序实施
为保证科技规划落实,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云南相继设立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自1987年设立相对规范的科技计划起,云南科技计划根据不同时期发展规划目标和工作实际进行了5次动态调整,更加强调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开放创新的理念,更加注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强化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紧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云南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点燃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大幕。我省随即成立省科技协调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规定》等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改革研究机构拨款制、农业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开拓技术市场;1995年后,随着“科教兴滇”战略的实施,成立了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科技系统结构、改革科研机构、分流科技人才、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云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不断强化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新定位,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创新环境逐步优化,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四)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经过30余年的积淀,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吴征镒院士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编撰的《中国植物地理》等重大科学著作为中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朱有勇院士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理论”,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张亚平院士成为第一个荣获“生物多样性领导奖”的亚洲学者;戴永年院士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世界领先;云南天文台在恒星演化理论、活动星系核、地面高精度天体定位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科学事实,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高新技术领域捷报频传。马洪琪院士研发的高压长斜井快速施工技术等多项水电站施工技术,彭金辉院士研发的微波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富氧顶吹炼铅工艺综合能耗、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吨铝电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国际领先;密闭直流电弧炉高钛渣生产、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碳钢与不锈钢复合材料制备、太阳能锗晶片生产、烟草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等国际先进;甲醇转化制汽油大型反应器、均四甲苯分离提纯结晶器等生产装置填补国内空白;氯化法钛白粉量产技术、车用柴油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红外技术及产品、成套远程医疗及PACS系统产品、“两段中和+组合膜分离”、长距离固液两相输送、一步法煤变油、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聚甲醛生产、合成氨生产等全国领先;稀贵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微型OLED显示器、EYE-BOOK穿戴式计算机等全国先进。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标志着科技与经济结合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农业科技创新屡创第一。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2009—2011年连续三年创百亩连片平均亩产世界纪录;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1位;甘蔗糖分含量、出糖率、蔗糖单线生产规模居全国第1位;“云岭牛”成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烤烟种子供种占全国75%以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烟草、甘蔗、茶叶、橡胶、核桃、咖啡、澳洲坚果等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发水平保持全国先进。
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2014年,季维智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获得世界首例经过基因靶向修饰的小猴,《自然》杂志将其称为人类疾病模型研究向前发展的里程碑;克隆猪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早孕期一站式产前筛查等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自然周期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平台;肝移植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数十家大型肝脏移植中心;9种体外诊断试剂填补国内空白;陈景院士利用沉淀吸附法对阳宗海砷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
三、创新驱动,迈向科技创新强省新征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考察云南,要求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我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科技发展全面提速,正向着全国科技创新强省目标阔步前行。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R&D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多年来,云南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R&D经费达187.3亿元,是1998年的42倍;投入强度从1998年的0.24%增长到2018年的0.9%;当年投入总量和强度增幅分别位列全国第4位和第6位。省级财政科技投入从1980年的不足1千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6.14亿元,初步形成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
创新人才彬彬济济。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引、使用、激励机制,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17年,R&D人员达7.76万人,是2006年的4.9倍,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水平。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引,建国以来,先后培养出蔡希陶、吴征镒、黄润乾、戴永年、周俊、苏君红、马洪琪、陈景、张亚平、朱有勇、韩占文、彭金辉、季维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顶尖科学家。2017年,实现了“两院”院士申报上的重大突破,成功增选“两院”院士3人,排名西部第二、西南五省第一;截至目前,在滇“两院”院士10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分别达1714人和2077人。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两类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截至2018年,累计选拔培养“两类人才”1911人,培养省创新团队234个。
(二)条件保障坚实有力
创新平台星罗棋布。一路走来,持续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创新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形成了国家、省、州(市)三个层次全链条布局的创新平台体系,创新平台数量与日俱增,科技条件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8年,全省共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5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5个。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植资源库、模式动物(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涌现。
开放共享迈上新阶。随着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逐步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共享取得明显成效。全省2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共3313台(套),原值共计26.36亿元;已有312家单位2884台(套)科研仪器入网云南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与共享综合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其中,一级指标仪器设备共享水平指数排名第2位,仪器设备利用水平指数排名第4位。
(三)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论文发表量大幅提升。2016年,SCI、EI、CPCI-S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5119篇,每万人拥有国际科技论文数由1990年的0.02篇增加到1.07篇,产生了一批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一流成果。2017年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17位,西部第8位。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突飞猛进。2018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3万件和2万件,分别是1986年的196倍和581倍。专利产出质量不断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从1986年的8.57%提高到2018年的11.29%;每亿元 R&D 投入的专利产出从2012年的104.37件增加到2018年的128.93件。
高水平科技成果脱颖而出。2000—2018年,云南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9项,其中,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自然科学奖9项,技术发明奖15项,科学技术进步奖8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2008—2018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达2444项。
(四)支撑引领作用彰显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载体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个、火炬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8个。2017年,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玉溪)工业总产值达205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10;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8.86亿元,较2009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26.29%,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为2595.68亿元和3922.30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3.6倍和5.1倍。
科技成果亮点纷呈。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聚焦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建设“数字云南”,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超薄铝箔研制成功,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超大3D打印钛合金复杂零件试制成形,是迄今为止使用激光选区熔融方法成形的最大单体钛合金复杂零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航空发动机用铂基合金喷管和碳/碳化硅喷管连接件产品生产线,并实现批量生产;自主研发的高纯度、细小均匀的晶粒及较高磁透率的高纯NiPt靶材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搬运机器人、水平机器人、智能轨道车、水下蛙人运载器、3D打印机等一批新产品国内先进;获得《中医药—三七种子种苗》《中医药—三七药材》《中医药—天麻药材》3项国际标准;痛舒胶囊成为美国FDA批准进入II期临床研究的第一个中国民族药;胶林抚管技术集成体系建设世界领先,橡胶种植面积和亩产全国第一;“丽粳9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造了水稻种植最高海拔单产纪录。
科技广泛惠及民生。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要求,重点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重大疾病防治、生命科学研究、重大科技风险防控等方面聚焦发力,科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三大攻坚战,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科技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是全国仅有的6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澜沧科技扶贫模式成为全省扶贫攻坚样板。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3.29%提高到2018年的5.15%。
(五)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全省上下着力营造双创氛围,点燃创新创业激情。实施“七彩云南众创行动”,成功举办四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和首届中缅创新创业大赛,2016、2017和2019年参赛企业(团队)报名数均位列西部第一,38家企业在国家总决赛中获奖。
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增强。科技型企业群体逐步壮大,企业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62家,居全国第21位,西部第5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4家,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734家。企业R&D经费占全省R&D经费的比例从2006年的39.92%提高到2017年68.60%,企业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从2012年的46.04%提高到2017年的59.42%,企业有效专利拥有量占全省比重超过2/3。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41.3%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39.7%的企业实现了创新,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贵州、广西等省份。
科技服务多元发展。随着创新创业不断升温,各类双创平台遍地开花,为创新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服务。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个,在孵企业、毕业企业已达上千家;国家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29家,位列全国第20位、西部第5位,省级众创空间150家,累计服务创业团队5603个,服务初创企业4555户;国家科技部备案“星创天地”20家,省级“星创天地”93家。技术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2018年,云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89.61亿元,是1988年的218倍。“科创贷+风险金池”等科技金融措施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六)科技合作纵深发展
科技入滇开创开放新格局。在国内率先开展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与几十所知名院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丽江高美古“2米级天文望远镜”、国家探月工程40米射电望远镜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云南。推动科技入滇常态化,深化京滇、沪滇、滇港澳台、泛珠三角区域等科技合作,与国家科技部联合成功举办三届“科技入滇”对接会,集聚国内优势科技资源,342个科研平台、96户科技型企业、890项科技成果、357个人才和团队入滇落地。按照“ 一个院士、一个学习服务团队、一个示范基地、一套公寓、一笔科研经费”的模式,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及管理服务,截至2018年,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08个。
区域性国际合作科技先行。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发出科技强音,实施科技行动。牵头开展澜沧江—湄公河前期研究,开启了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序幕,推动橡胶、水电、矿产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创造了有国际声誉的替代罂粟种植模式;重点针对东盟各国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推动我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去”;规划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启动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立中国南亚科技部长对话机制、与新西兰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围绕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建设了一批国家联合实验室、农业科技示范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实现了一批农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周边国家转移转化。
纵观70年云南科技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云南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根本在于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有赖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关键在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把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贯穿始终,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大平台落地云南,突出生态特色,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突出沿边优势,以沿边和科技创新作为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主题,在国家战略大格局中,彰显云南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在于夯实基础强自身,狠抓创新主体培育、人才梯队建设、开放创新合作,科技工作在优势特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开70年的历史长卷,镌刻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的身影,谱写着科技事业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三个面向”,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迈向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新征途中,攻坚克难,矢志奋斗,铸就新辉煌!
(本文完成于2019年9月12日,其中研发投入强度做了修改)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附表:
建国70年云南科技成就数据表(部分)
序号 | 类别 | 基期 | 末期 | 增幅(倍) | ||
年度 | 数值 | 年度 | 数值 | |||
1 | R&D经费(亿元) | 1998年 | 4.46 | 2018年 | 187.3 | 42 |
2 | 省级财政科技投入 (万元) | 1957年 | 222 | 2018年 | 161300 | 727 |
3 | 科技人员 (万人) | 建国 初期 | <2 | 2018年 | >300 | 150 |
4 | R&D人员(万人) | 2006年 | 1.60 | 2017年 | 7.76 | 4.9 |
5 | 专利申请量(件) | 1986年 | 186 | 2018年 | 36515 | 196 |
6 | 专利授权量(件) | 1986年 | 35 | 2018年 | 20340 | 581 |
7 |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万元) | 1988年 | 4104 | 2018年 | 896100 | 218 |
8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 | 2007年 | 718.72 | 2017年 | 2595.68 | 3.6 |
9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亿元) | 2007年 | 767.83 | 2017年 | 3922.3 | 5.1 |
10 |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收入 (亿元) | 1992年 | 26.92 | 2017年 | 2078.74 | 77 |
11 | 高技术产业 R&D经费(亿元) | 2009年 | 1.37 | 2017年 | 8.86 |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