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科技支撑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7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万千亿级产业的发展思路,并赋能数字化,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我省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渐成体系。

为摸清科技支撑云南现代产业发展的现状,现将我省产业分为11类,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信息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旅游文化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其他产业,形成产业技术分类。为理清云南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情况,即科学研究现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中一级学科分类标准,将科学研究领域分成5大类62个一级学科,形成科学研究的学科分类。

从一手数据资料的分析入手,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机构、人才、平台载体与企业为构成要素,对支撑云南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做全面分析,剖析科技要素与重点产业之间的关系与匹配度,点明科技支撑云南现代产业发展的长短板,为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服务[]

一、机构支撑

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源头供给的重要行为体,承担着为经济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使命。技术转移机构是将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小试、中试科研成果实施转移转化的重要机构,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科研机构[]

云南地方部门属研发机构是应用技术研究的生力军。云南研发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地方研发机构,机构数占比高达90.68%,从业人员数占比达61.08%。云南地方研发机构主要开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且主要依靠政府资金从事研发活动。应用技术研究支出占比高达85.64%,政府资金所占比重高达82.31%

中央属研发机构是云南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中央属研发机构在全省研发机构中,以9.32%的机构数和38.20%的从业人员数,创造了71.42%的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值,产出了44.53%的科技论文数,59.73%的有效发明专利数。就生物学研究而言,中央属研发机构占比达55%

农林学是全省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学科研究领域,其次是生物学。全省145家科研机构,涉及理工农医类的一级学科主要分布在农学、林学、生物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这6个方向。农林学占所有理工农医类学科的比例最高,达51.22%;生物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占比分别达8.13%5.88%4.07%3.25%

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是云南科研机构最集中的产业技术研究领域。高原特色农业占产业技术领域研究的比例达42.76%、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占比达15.86%,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为5.52%,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占比均为3.45%,先进装备制造业为2.07%、绿色能源为1.38%、新材料仅为0.69%

(二)高等学校

截止2019年,云南有高等学校81家,R&D人员全时当量9473人年。理工农医类高校占云南高校总数的比重为88.89%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为66.47%2019年,云南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发表科技论文16218篇,出版科技著作383种,有效发明专利达4316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47件,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1项。

云南高校更多从事基础研究。云南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占比52.31%,应用研究占比37.18%;政府资金占比76.20%,企业资金占比11.07%,国外资金0.16%,其他资金12.57%。云南理工农医类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占比为51.52%,应用研究占比34.93%

云南理工农医类高校科研市场化程度低。理工农医类高校相较于其他类型高校,应更贴近于市场和技术的应用。从2019年云南理工农医类高校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产出中可以看出:政府资金占76.22%,企业资金占10.99%,国外资金占比仅为0.12%。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47件,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1项。这说明云南理工农医类高校的研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较少,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不够,科研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供给水平较低。

(三)技术转移机构

云南技术转移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低。2019年云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法人构成情况来看,机构总数为7,其中企业法人2个,事业法人2个,内设机构3个,无民办非企业和社团法人。可见,云南技术转移机构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的少,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少。

云南技术转移成交量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2019年云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法人促成技术转移情况来看:共计促成项目成交4046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352项,公共财政项目1674项,国际技术转移项目25项,重大技术转移项目4项,占比分别为33.42%41.37%0.62%0.10%可见,技术转移的项目多为公共财政项目,其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转移的技术中重大技术最少,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较少。

云南技术交易额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19年,云南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金额为82.8亿元,全国排名第24位;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2.7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为0.10亿美元,全国排名第28位。

云南吸纳技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技术服务。2019年云南吸纳技术的合同数和合同金额来看:云南吸纳技术合同5701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2374项,技术转让合同95项,技术咨询合同498项,技术服务合同2734项,所占比重分别为41.64%1.67%8.74%47.96%;云南吸纳技术合同金额为215.01亿元,其中技术开发金额62.20亿元,技术转让1.29亿元,技术咨询4.99亿元,技术服务146.5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达28.93%0.60%2.32%68.15%。无论是引进技术合同数还是合同金额数,技术服务所占份额最大,其次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的规模最小。与前两年相比,技术开发所占比重从第一位退居第二位,技术服务超过技术开发,成为技术交易的主要类型。

二、人才支撑[③]

通过高端科技人才的学科与产业领域结构分析,来更直观地了解云南科技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一)在滇院士

生物学是云南顶尖科技人才研究最集中的学科领域。云南现有在滇两院院士10位,从研究领域所属的学科来看,1位属生物学,1位属生物学与化学交叉学科,剩余8位分属基础医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电子与通信技术、冶金工程技术、水利工程、农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8个学科。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冶金行业是云南顶尖科技人才研究最集中的产业技术领域。10位在滇院士,只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有2人,涉及生物学1人、天文学1人,纯基础研究人员占比达20%;其余8人都涉及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占比达80%。其中,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2人、冶金行业2人、信息产业1人、高原特色农业1人、绿色能源1人、先进装备制造业1人。

 

(二)科技领军人才

生物学和环境资源科学技术是云南高端科技人才研究最集中的学科领域。(内部数据略)

云南高端科技人才主要从事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采矿冶炼、高原特色农业4个产业的技术研究工作。纯基础研究人员占比达32.26%,应用技术研究占比达64.52%,社会科学研究占比达3.23%。(具体数据略)

(三)高层次人才

云南高层次人才中基础研究人员占比较高。从事纯理工农医类基础研究的人员占比达57.60%,基础研究人员占比均高于在滇院士和科技领军人才。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人员占比为4.00%,从事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占比达38.40%。(具体数据略)

生物学研究人员最多,强学科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融合态势。(内部数据略)

生物医药大健康和新材料产业是高层次人才研究最多的产业技术领域。(内部数据略)

(四)“两类”人才

云南“两类”人才主要集中在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中。按单位层级分,中央驻滇单位252人,省属单位1260人,地州(市)228人,占比分别达14.48%72.41%13.10%。按单位属性分,高等院校700人,科研院所730人,企业310人,占比分别达40.23%41.95%17.82%。这里的科研院所包括医院、农林技站、植检站、畜牧站、地震局、气象局、地质局、检验检疫中心、疾控中心等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单位。

云南两类人才大多从事产业技术研究工作,且多集中在生物医药大健康和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在全省两类人才中,从事纯理工农医类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数为242人,占两类人才总数的比例为13.91%;社科管理类研究人员141人,占比为8.10%;从事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人才有1357人,占比达77.99%。在产业技术人才中,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有411人、高原特色农业395人、新材料产业116人、先进装备制造业97人、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72人、信息产业54人、节能环保产业25人、绿色能源产业18人、现代物流产业13人、旅游文化产业1人、其他155人(采矿冶炼93人、科技服务业18人、社会发展16人、化工14人、建筑工程14人)。

生物学、农学、临床医学是两类人才研究最集中的学科领域。全省两类人才按学科来分,涉及一级学科55个,其中理工农医类38个、管理社科类17个。管理社科类中,从事经济学研究的37人、管理学30人、社会学22人、民族学与文化学10人。在理工农医类中,从事生物学研究的290人、农学231人、临床医学144人、化学91人、材料科学89人、冶金工程技术76人、药学57人、林学56人、化学工程46人、机械工程41人、基础医学37人、地球科学35人、计算机科学技术34人、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30人、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30人、物理学27人、数学26人、畜牧兽医科学25人、矿山工程技术24人、天文学24人。

三、平台载体支撑[④]

按照研发平台与载体在科技创新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将研发平台分为基础研发平台和应用技术研发平台,载体主要分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一)基础研发平台

云南基础科学研究学科门类齐全。云南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平台共有5223个,分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这些基础研发平台涉及4类一级学科35个,占国家现有一级学科总数(人文与社会科学类除外)的比重为81.40%,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的所有学科门类,即自然科学类、农业科学类、医药科学类、工程与技术科学类四类。

生物学、冶金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是云南的优势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云南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按一级学科划分的话,生物学有3个,冶金工程技术有2个,材料科学有1个。在生物学学科下,科研领域集中在植物化学、遗传学和生物资源3个方向;在冶金工程技术学科下,科研领域集中在有色金属资源利用和有色金属冶金2个方向;在材料科学学科下,科研领域集中在贵金属综合利用上。这说明云南基础研究在植物化学、遗传学、生物资源、有色金属冶金、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领域有较显著的比较优势。

生物学是云南基础科学研究最集中的学科领域,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临床医学次之。在云南从事基础研究的223个基础研发平台中,涉及一级学科35个,一级学科数量达190个。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学科数量为46个,占比达24.21%;其余,材料科学有15个,化学工程有11个,临床医学有10个,占比分别达7.89%5.79%5.26%

交叉学科研究的态势开始显现,尤以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最多。5223个基础研发平台中,涉及交叉学科的数量为33个,其中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有21个,占交叉学科的比重为63.64%。在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尤以生物学与林学、化学、药学、农学四个学科的交叉最多。在其他交叉学科中,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2个,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2个,基础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2个,中医中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3个,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交叉2个,力学和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交叉1个。

(二)应用技术研发平台

云南现有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共计7652个,分别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0个、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398个。按产业技术领域来分,涉及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141个、先进装备制造业112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106个、高原特色农业55个、新材料产业54个、信息产业36个、节能环保产业20个、绿色能源产业18个、现代物流产业6个,其他产业领域104个。在其他产业技术领域中,建筑工程39个、采矿冶炼31个、化工21个、科技服务业7个,社会发展6个。

现有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对支柱产业的支撑力度参差不齐。对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支撑力较明显,研发平台数量占比分别达21.63%17.18%16.26%。对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信息产业支撑力略显一般,研发平台数量占比分别达8.44%8.28%5.52%。对现代物流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支撑力最弱,研发平台数量占比分别为0.92%0%

现有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对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支撑比较有力。与健康生活目的地密切相关的产业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与绿色食品密切相关的产业是高原特色农业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与绿色能源牌密切相关的产业是绿色能源,与这四个产业相关的应用技术平台占比达49.08%

支撑传统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所占比例较高。在其他产业领域中,除科技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外,建筑工程、采矿冶炼、化工产业方面的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有91个,占所有应用技术研发平台的比例为13.96%,占比不小。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9年,云南纳入统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40个,孵化器总收入达1.67亿元,管理机构从业人数为632人,孵化基金总额0.84亿元,创业导师人数993人,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额达0.18亿元。平均每个孵化器的收入为4186.63千元,管理机构从业人数为15.8人,孵化基金额为2107.5千元,创业导师数为24.83人。

企业孵化成功率不高。2019年,云南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2280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1个,高企孵化率仅为3.55%。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520个,当年毕业企业数169个,毕业企业数远低于新增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1416个,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数达11个,毕业企业收入超5000万的所占比例仅为0.78%

获得孵化基金的在孵企业数量有限。2019年,云南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在孵企业总收入为55.79亿元,当年获得投融资企业数24个,获风险投资额达0.28亿元,获得孵化基金的在孵企业数为120个,当年获得孵化基金的在孵企业数占比达5.26%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企业孵化的载体之一。2019年,云南入统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在孵企业186个,从业人员数为3082人,总收入达8.56亿元,工业总产值2.98亿元,净利润0.21亿元,上缴税金0.41亿元。

(四)众创空间

2019年,云南入统众创空间数为122个,众创空间总收入达2.30亿元,提供工位数19986个,众创空间服务人员数量1893人,创业导师人数3560人,享受财政资金支持额0.23亿元。

众创空间为团队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投融资服务。2019年,云南众创空间当年服务创业团队5316个,当年服务初创企业2469个,举办创新创业活动2130场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1899场次,当年获得技术支撑服务的团队和企业1749个,当年获得投融资的创业团队94个,当年获得投融资的初创企业100个,创业团队当年获得投融资总額1.03亿元。获得技术支撑服务的团队和企业占比达22.47%,当年获得投融资的团队和企业占比达2.49%

众创空间的收入主要来自服务收入和物业收入。2019年,云南众创空间总收入2.30亿元,其中服务收入0.70亿元,占比为30.43%;房租及物业收入0.53亿元,占比为23.04%;投资收入0.18亿元,占比为7.83%;财政补贴0.30亿元,占比为13.04%。与前两年相比,财政补贴收入在逐渐减少,房租和物业收入在逐渐上升,投资收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云南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是大学生而不是科技人员。2017年,云南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3325个,留学归国创业47个,科技人员创业629个,大企业高管离职创业138个,所占比重分别达80.33%1.14%15.20%3.33%[]。云南创业的主力军是大学生,科技人员创业虽排第二,但是所占比例不大,仅为15.20%,与大学生创业比例相差很大。

四、企业支撑

限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与权威性,这里主要从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三个维度对云南现代产业发展的企业支撑情况进行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⑥]

云南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和新材料四个产业领域。按产业领域分类的话,信息产业342家、先进装备制造业278家、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191家、新材料产业168家、高原特色农业130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105家、节能环保产业57家、绿色能源产业48家、旅游文化产业3家、现代物流产业3家、其他39家。在其他产业领域中,高技术服务21家、建筑工程17家、化工1家。

云南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滇中地区。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昆明935家、玉溪93家、曲靖79家、楚雄54家,四个州市合计占比达85.11%。大理、保山、红河、普洱4个州市紧随其后,丽江、文山、西双版纳3个州市次之,其余5个州市数量不足10家,排在最后一个梯队。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产出绩效低。2019年,纳入统计的云南高新技术企业有1454个,从业人员达237360人,营业收入达4450.5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823.91亿元。从企业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技术收入为420.5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3699.80亿元,商品销售收入为230.09亿元,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45%83.13%5.17%云南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收入占比低,能形成商品的高新技术产品比例更低。

(二)高技术产业

云南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的方式主要依靠技术改造。2019年,云南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2994万元,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1434万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8895万元。从云南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情况来看,技术改造的情况居多,技术引进的情况次之,购买境内技术的情况较少。

云南高技术产业技术成果产出低,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2019年,云南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为642件,其中发明专利200件,占比为31.15%;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237件。2019年,云南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835件,高等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数为4419件。从有效发明专利数来看,云南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技术成果产出均高于高技术产业,这说明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非高新技术集聚区。2019年,云南国家级高新区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00%,与云南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收入比重相比,低7.45个百分点。从情况较好的昆明高新区来看,昆明高新区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为65.44%,与云南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相比,低17.69个百分点。从数据还可以看出,云南高新区商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高14.88个百分点。云南高新区更像是商品集聚区,而不是技术集聚区。

(三)规模以上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产业体系建设中担当最重要经济体的角色,是一个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它的创新能力与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云南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研发活动不足。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4366个,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例为10.65%,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总数的比例为28.47%2019年云南省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为4493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为42.8%;实现创新的企业有4276个,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40.8%;同时实现四种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企业有894个,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8.5%

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弱。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89%,低于当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6个百分点。

云南规模以上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不紧密,科技创新吸引风险投资能力很弱。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9.05亿元,其中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1.67亿元,对境内高校支出1.31亿元,占比分别为18.45%14.48%2019年,云南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数为1992个,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19.00%;在创新合作企业中,与客户开展合作的占比最高,达43.2%;其次是与供应商的合作,占比达41.3%;再次是与集团内部其他企业的合作,占比达32.4%;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比重最低,仅为0.90%;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比例分别为27.2%20.6%

云南规模以上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更多从事工艺创新。若把企业创新的四种形式“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再进行分类的话,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可以被视为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可以被视为制度创新。2019年,云南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企业数2707个,在全部企业中占比达25.80%。其中,实现产品创新企业1530个,占比达14.6%;实现工艺创新企业2042个,占比达19.5%。工艺创新占比高出产品创新4.9个百分点。

云南规模以上企业更多从事制度创新而非科技创新。2019年,云南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组织或营销创新企业数达3924个,在全部企业中占比为37.4%。从事制度创新的企业占比高出科技创新11.6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组织创新企业数为3316个,占比为31.60%,实现营销创新企业数为2919个,占比为27.8%

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依靠技术改造来实现技术更新。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8.33亿元,占比达9.24%;消化吸收经费支出0.10亿元,占比达0.12%;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11.67亿元,占比达12.96%;技术改造经费支出70.00亿元,占比达77.6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改造的情形最多,其次是购买境内技术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情形最少。

云南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处于科技创新的低级阶段,获取机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2019年,对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云南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来说,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的企业占比为56.6%,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的企业占比为4.4%,从事相关培训的企业占比为45.6%,从事市场推介的企业占比为24.0%,从事相关设计的企业占比为21.2%,从事其他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4.4%这说明: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是云南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其次是培训,再次是市场推介和相关设计,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所占的比例最小。

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产出绩效低。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5661项;新产品销售收入939.55亿元,其中出口收入达38.24亿元,占比为4.07%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14680.4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6.40%

五、综合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学科、人才、平台三者呈正向相关关系,学科强、平台高,人才优。生物学是云南最强的科研领域,是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发平台最集中的学科领域,是所有类别科技人才都凸显的学科领域;材料与冶金工程技术是仅次于生物学的云南较强的科研领域,在人才和平台方面也显示出较强的实力。

二是学科、人才、平台三者与产业尚未形成正向相关关系。生物学研究的显著优势尚未形成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的显著优势,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农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大而不强,优势并不明显;新材料领域的较强科研优势,也未形成新材料产业的强势发展。

三是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虽然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优势与冶金行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冶金行业面临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保的严峻形势;采矿冶炼、化工等传统产业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数量不少,在全产业链重塑有色金属产业新优势的现实要求下,平台、技术、人才亟需向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方向转型升级。

四是现有科研体系不能有力支撑我省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全省应用型科研机构设置来看,对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很不够,对信息产业的支撑也不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对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支撑明显不足,支撑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平台、人才都显不足,科技成果在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中的应用明显不足。

五是现有科研体系基本能够支撑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发展。应用技术研发平台的领域布局对三张牌的支撑比较有力,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与人才对绿色食品牌的支撑力度略显不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机构、平台和人才对绿色能源牌的支撑力度不够。

六是机构、学科、平台、人才对数字经济的支撑力度弱。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的机构、平台、人才,少、小、弱,尚不能支撑数字产业化的发展。

七是企业创新意识、能力与水平都明显不足,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不相匹配。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研发活动较少,技术改造是实现技术更新的主要手段,产学研合作创新很少,自身研发投入强度低,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低。

(本文完成于2021316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文中标明2019年份的,数据均来自《202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研究机构方面,研究对象为145家科研机构,包括县以上属国有独立科研院所114家、省属转制科研院所18家、云南省科技民办非企业机构13家,数据截止时间为20181231日(研究样本量超出纳入《202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机构数量,该数量仅为112家)。

[] 研究对象共计4大类1907人,数据截止时间20181231日(在滇院士截至时间20191231日),涉及在滇院士10人、科技领军人才31人、高层次人才(含高端科技人才、云岭高层次人才)125人,以及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与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740人。

[]研究对象共计12875个平台,数据截止时间20181231日,涉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

 

[] 2019-202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指标统计内容和类别进行了调整,可以得到的最新数据来自《201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反映的是2017年的实际情况。

[] 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截止时间为20181231日,云南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64家。


【 关闭 】